新聞報導
-
服用清冠1號能夠預防新冠肺炎? 中醫師糾正錯誤觀念
日前全台疫情進入社區感染情況相當嚴峻,許多人在不知情的狀況下染疫,民眾感染新冠病毒後,西醫常見施以抗生素、瑞德西韋等藥物治療,除西藥治療之外,因應COVID-19疫情需要,台灣國家中醫藥研究所也經由科學臨床驗證研發出「臺灣清冠1號濃縮製劑」,衛生福利部已於5月同意其生產製造並外銷其他國家,但必須由中醫師診斷臨床症狀後,開立處方,民眾才可服用此藥治療COVID-19。
-
遠距上班上課宅在家吹冷氣 吃多動少皮膚癢溼疹來報到
近日中南部大雨,為原本告急的水庫進帳了不少,但大雨過後又恢復以往的炎熱天氣,尤其越接近夏天,空氣就越潮溼、悶熱,使得溼疹病患人數增加,中醫師鄭愛蓮指出,夏季受到「外溼」的環境影響,讓原本已有嚴重「內溼」的病患無法順利代謝掉體內的廢物和溼氣,而反映在皮膚上,形成嚴重溼疹,如此反覆惡性循環。
-
彩雲颱風帶來豪雨為南部解渴 汗皰疹患者無奈成受災戶
今年第3號颱風「彩雲」外圍環流為全台帶來水氣,為南台灣缺水的旱象解渴不少,但隨著颱風過境的傾盆豪大雨,卻也讓汗皰疹患者叫苦連天,使得汗皰疹從小範圍擴散成大範圍水泡。中醫師鄭愛蓮指出,季節交替和雨季時,是汗皰疹常見好發期,若本身體質偏溼、代謝較慢,身體無法順利排除代謝廢物和多餘水分,皮膚就很有可能在此時出狀況,必須內外同時除溼,確保病情得到控制。
-
乾癬治療最怕自行停藥 中醫教你這樣做穩住病情防破口
乾癬痊癒與否,到底該怎麼判斷?乾癬患者在冬季時,症狀較為嚴重,夏季期間往往病情趨於緩和,此時積極治療便能有良好的成果。然而,不少乾癬患者因為夏季時症狀減輕,誤以為是痊癒之兆而疏於治療,反而容易成為病情加重的破口。中醫師鄭愛蓮表示,乾癬是否真正治好,可依照禁忌食物來判斷,病人切勿自行停藥,以免使療程功虧一簣。
-
體內循環代謝差溼氣難排除 中醫師告誡春夏好發皮膚病
清明節前後不僅時晴時雨,氣溫變化也很大、冷熱無常。中醫師鄭愛蓮表示,清明之後正值春夏交接的時節,短短1、2天之內便可能乍寒還暖,又或者由暖轉涼,溼度也不穩定。皮膚病好發於春夏,尤其北部地區溼氣較旺盛,尤其像台北屬於盆地,雨過放晴溼氣蒸發會聚集在盆地不易散去,此時有皮膚病的患者就容易復發。
-
飛蚊症不是老人病! 男大生長期熬夜睡眠不足也中鏢
在台灣,近視人口中約有3成是高度近視患者,而高度近視正是許多眼疾的高危險群,如:青光眼、白內障、視網膜剝離及飛蚊症。其中飛蚊症是最容易被民眾忽略的視力問題,雖然輕微的飛蚊症可與之和平共處,但情況嚴重恐有失明風險,千萬不可輕忽。
-
異位性皮膚炎盛行於冬季 尤其這幾個部位特別容易發作
今年冬季特別溼冷,寒流一波波接踵而至,氣溫動輒從6、7度上升到20度,接著又突然下降,因此門診中皮膚病患者有增加趨勢。中醫師鄭愛蓮表示,當氣溫變化大、季節交替時,是皮膚病發作的高峰期,而在所有皮膚病中,異位性皮膚炎是最難纏棘手的病症,患者病史往往長達10至20年以上。
-
天冷加上溼氣重 中醫提醒避免溼疹爆發內外除溼不可少
近日天氣多變、早晚溫差大,皮膚病症往往在此時更容易發作,中醫理論中的六邪,「風寒暑溼燥火」都是引起生病的原因之一,以溼疹來說,去除暑氣之外,風寒溼燥火皆為引發的因素,針對溼疹容易上身、發作特性,歸納原因包括居住環境、個人體質和飲食習慣有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