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報導
-
過敏非不治之症!中醫從體內改善 調養最佳時機在夏季
治療過敏的最佳時機,鄭愛蓮醫師透露,台灣冬天濕冷,過敏者容易出現症狀,因此建議夏天進行治療,趁過敏症狀少時,將重點放在身體調養,盡快把五臟六腑調理好,而治療過敏、待體質調整完畢,一般都需花費半年至1年的時間。醫師提到,曾收治1名小學1年級的孩子,是在秋冬來看診,服用藥物到隔年夏天結束,甚至秋天還在吃保養藥物,結果停藥後,那年冬天過敏症狀就好轉許多。
-
「清冠一號」是新冠救命特效藥? 中醫:沒確診別亂吃
鄭愛蓮表示,曾收治1名中症患者,咳得非常厲害,彷彿要窒息,還伴隨反胃症狀,病情嚴重到一度考慮掛急診;當時針對病人症狀開立藥水與藥粉,藥水成分類似「清冠一號」,但藥性比較溫和,而藥粉則針對個人症狀輕重來調配。並建議患者多用鹽水漱口,因鹽水有殺菌作用,可讓患者上呼吸道的症狀緩解,病人嘗試後,確實有減緩症狀之效果。
-
新冠疫情狂燒無症狀患者心慌慌? 中醫師傳授抗疫解方
談起研製防疫茶原理,鄭愛蓮分享,傳統中醫認為「正氣存內,邪不可干」,意指當人體正氣足夠時,就不用怕任何干擾。而《傷寒論》中又將正氣稱為「衛氣」,是人體的首道防線,因此以此理論製作防疫茶。
-
濕疹不只是皮膚問題! 中醫強調由內而外調理避免復發
鄭愛蓮曾收治1位40餘歲的婦女,幼時常有過敏、氣喘狀況,到20歲症狀好很多,但30歲左右卻開始好發濕疹,就醫1、2年後緩解許多,近期卻頻繁出現打噴嚏、咳嗽甚至喘的狀況。診斷後得知因患者大食生冷且作息混亂,使得狀況復發。在減少吃水果、調整作息、開茯苓、白朮補脾胃、使用些許黃耆與人蔘補肺,及六味地黃補腎氣,調製加味逍遙散補肝氣後,健康狀況逐漸好轉。
-
換季家中幼兒過敏來報到 中醫叮嚀生日活小細節可預防
中醫師鄭愛蓮表示,要減少鼻子過敏與氣喘,應避免冷空氣直接進入呼吸道,孩子吹到冷風就會鼻水、噴嚏、咳嗽齊來,還引起鼻過敏、鼻塞發作或氣管收縮。這時「保暖」是最重要的事,白天時衣服穿暖一點,冬天衛生衣用小立領,夜間讓孩子包肚圍或吹暖氣,如果覺得空氣太乾不舒服,可以開一點窗或是放一盆水保持空氣中的溼度。
-
春天皮膚換季問題多 中醫調理代謝體內老廢物質與溼氣
鄭愛蓮舉例說明,1位70多歲的張伯伯就在去年此時來到診間,由於罹患老人乾燥性全身紅腫癢,用西醫治療好幾年,反反覆覆不見好,冬天時更是渾身不舒服,前胸、後背、臉和腳都很癢,伯伯雖然好幾次嘴上抱怨「怎麼治療那麼久還沒好?」卻不願意再度使類固醇,因為效果太短暫。
-
大啖年夜飯皮膚病竟爆發! 中醫點名:這些年菜要忌口
農曆過年期間,餐桌上會看到的年菜有涼拌生菜、白菜滷、佛跳牆、火鍋、油飯(米糕)......等等,飯後還可能和家人一起喝酒慶祝,順便嗑個瓜子,吃片海苔。鄭愛蓮警告,這些通通都可能是刺激皮膚病更嚴重的食物。舉凡乾癬、溼疹、汗皰疹、異位性皮膚炎等患者,最忌諱吃到牛肉、羊肉、海鮮、生冷食物、海苔、堅果、酒精等食物都不能吃,一旦不小心吃到,甚至只是喝到上述食物燉煮的湯,都有可能誘使皮膚疾病發作或加劇症狀。
-
大寒時節皮膚乾癢問題多 冬季乾癢vs.乾癬差別在哪?
鄭愛蓮解釋,醫學上認為,冬季乾癢是由於皮脂腺和皮膚保水功能退化,無法分泌足夠的油脂對抗乾燥的天氣,於是開始出現乾癢、形成皮屑,嚴重時會產生紅腫和刺痛感,被稱為「缺脂性皮膚炎」;而乾癬則是屬於自體免疫失調造成的慢性皮膚發炎和角化性疾病,屬於全身性疾病,皮膚會出現明顯的紅色斑塊和白色皮屑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