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聞報導
-
中醫對付頑強乾癬 需配合飲食與作息調整減少復發
乾癬又稱為「牛皮癬」或「銀屑病」,在台灣乾癬的盛行率約0.2%至0.3%,患者在頭皮、臉部、身體和四肢等部位的皮膚,會出現銀白色脫屑和紅色斑塊。如不及時治療,嚴重時恐形成紅皮症,造成全身皮膚瀰漫性潮紅、脫屑、腫脹,連淋巴結、內臟均可能受到波及。
-
溼疹內外夾攻 反覆發作難斷根
環境的「外溼」加身體的「內溼」夾攻,身體代謝自然會出現問題而反覆發病,鄭愛蓮強調,體質要靠中醫逐步漸進式地調理。中醫上有中藥、針炙、藥皂,藥膏輔助,雖然不像西藥有立即明顯的成效,但卻能夠針對根本治療。至於治癒的時間則是因人而異,視個人狀況、發病時間長短、生活作息、代謝能力等而有所不同。短則3個月到半年,長則3年至5年也有可能,因為一旦身體代謝沒有調理好就會反覆發作。
-
對付難纏乾癬 中醫內外調理多管齊下
鄭愛蓮解釋,乾癬的發生主要和「免疫力不足」有關,在中醫來說即「元氣」、「腎氣不足」或「腎虛」、肺氣不足、脾胃消化不良都容易罹患乾癬。好發部位包括頭皮、耳朵(耳後)、四肢、軀幹、嚴重的話在關節、指甲部位也可能發生。
-
想吃冰品又擔心痛經 中醫師建議中午吃較不傷身
中醫師強調,想要吃冰,最好是在太陽下山以前吃,因為太陽下山以後是「入陰」,這時吃冰對身體的傷害最大;如果能在中午吃最好,因為此時是1天中陽氣正旺的時候,其他時間儘量都喝溫的飲料,讓身體保暖。
-
乾癬雖好發於冬季 中醫認為應把握冬病夏治黃金期
乾癬難治癒,耐心是重要解方。乾癬療程不是以「周」為計算單位,而是「年」。因此,治療過程必須有耐心,配合飲食控制,調整生活形態,才能降低皮膚病變。大部分乾癬患者尋求西醫治療,使用類固醇藥物,看似在短時間就能將壓制病灶,改善不適,其實很容易復發。
-
姊妹們消暑冰品不忌口 經期血塊痛經難熬
中醫師鄭愛蓮表示,女性在經期或行經前後,容易出現周期性小腹、腰部疼痛,嚴重者甚至劇痛昏厥,中醫稱之為「痛經」。痛經以年輕女性較為常見,有可能是生殖器官器質性病變引起,如子宮內膜異位、盆腔炎、子宮腺肌病等,因此需及早治療。
-
梅雨季體內代謝失調 溼疹、汗皰疹恐爆發
溼疹與汗皰疹症狀相似,中醫認為2者病因皆為溼氣代謝不佳所致,通常溼疹全身都可能發作,除手、腳和身體,若發在臉部則令不少愛美女性難以忍受。且中醫治療皮膚疾病期間,不能化妝和使用洗面乳,最好以微酸性的中藥肥皂清潔皮膚、讓毛細孔暢通,輕搓肥皂後利用少量泡沫輕輕按摩毛細孔來清潔患部,然後外敷含金銀花、連翹消炎成分的藥膏,再添加些許薄荷緩解發癢症狀。
-
換季皮膚癢透透 中醫調理首重體內除溼
皮膚病患冬天沐浴清洗的洗澡水不宜過熱,否則容易將體表油脂洗去,洗後會感覺特別的乾癢。鄭愛蓮建議,洗澡時可以加快速度,將肥皂在手上搓出泡沫,快速抹勻全身,然後沖掉就好;洗完後可在正常上藥膏保護傷口後,薄擦一層馬油、椰子油等慣用的產品保溼滋潤,減緩搔抓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