洗擦吃 中醫治療皮膚疾病三部曲
台灣位處亞熱帶,氣候溼熱,很容易出現皮膚疾病。許多人以為只要擦藥、服藥就好,不過,中醫師提醒,洗澡也很重要,一定要做好洗、擦、吃等三個動作,才能獲得良好的治療效果。如只選擇擦藥或服藥,效果一定打折扣。
在治療皮膚病上,病患應與醫師妥善溝通,遵照醫囑。以乾癬病患為例,中醫師鄭愛蓮指出,在收治乾癬患者,通常治療期程約需花上一年,但有人幾個月就痊癒,有人則拖上兩三年,都不見好轉,關鍵就在於是否做到醫師所建議的動作。
在治療三部曲中,首重清潔的步驟。乾癬患者一定要每天用溫水洗澡,由於皮膚細胞分化快皮屑較厚,最好採坐浴方式,讓溫水軟化厚皮,邊洗邊輕揉皮膚,讓外面一層皮屑脫掉。如此一來,擦藥時,才能讓藥效進入體內。
罹患異位性皮膚炎的小朋友,皮膚經常紅腫疼痛,一碰到水就更不舒服,所以不太喜歡洗澡。如果只以濕毛巾來擦拭身體,也會擦不乾淨。建議家長讓小朋友泡在溫水中,逐漸適應泡澡,這樣才能將患部洗乾淨。
另外,泳池以及戲水池都會添加氯氣來消毒,因此,有皮膚疾病的人千萬不要游泳戲水,或是浸泡溫泉,以免增加全身搔癢機率,讓症狀越來越嚴重。至於擦藥,看似簡單,但其中卻隱含不少秘訣。例如,應該選擇在沐浴後,皮膚仍處於潤溼狀態,這時立刻上藥,就比較能夠均勻。配合輕輕按揉,更能讓藥效滲入體內。
通常擦藥都選在早晚各擦一次,如果覺得太癢,多擦幾次都沒關係。因為中藥屬於純植物提煉,副作用相當小。但切記即使再癢,都不能去抓,如果抓破皮,甚至抓出水來,就容易感染。
在用藥方面,與西醫相較,中醫治療皮膚病,顯得複雜許多。症狀不同、患者體質不同,就會使用不同的中藥。例如,同樣是異位性皮膚炎,但體質分屬溼熱、寒熱,所使用的中藥就不一樣。
一般來說,中醫師在診治溼疹、乾癬、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病患者,都會要求病人一定要確實做好洗澡、擦藥、服藥等三個動作,如果其中一個環節有所疏漏,就會延長治療時間。
臨床顯示,只服中藥,而不擦藥,症狀可能會更加嚴重。中醫師鄭愛蓮解釋,患者在服用藥物後,身體就會開始排毒,毒素從皮膚排出體外,此時,症狀就會更嚴重,必須透過擦藥,來減輕搔癢感。
就有患者依照醫囑,服用中藥,卻沒有按時擦藥。結果皮膚異常搔癢,忍不住用力抓,這一抓,又出現新的傷口,增加了感染病菌的機會。如果症狀過於嚴重,搔癢程度讓人無法入眠,除了外擦內服之外,中醫師還會施以針灸。針灸過後,就會減少搔癢感,提高睡眠品質,半夜不再因為皮膚搔癢而醒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