皮膚患疾冬令進補 恐復發吃出大問題
冷颼颼的冬天真的來了!1日起冷氣團報到,氣溫下降至低溫15度,不少民眾喜歡喝補湯,從麻油雞到薑母鴨,羊肉爐到燒酒雞,料理中加入暖喉的米酒,吃起來真是大呼過癮!但滿足了口腹之慾,可要小心皮膚病上身!不是所有補湯都適合所有人,一定要了解自己體質再進補,以免越補越糟糕。
立冬補冬,補嘴空。事實上,進補不一定非要在「立冬」當天,從「立冬」到「立春」期間都可進補。中醫師提醒,民眾冬令進補之前,最好找中醫師依照個人體質開立處方,切勿盲目吃羊肉爐、薑母鴨、麻油雞、藥燉排骨,否則容易上火、嘴破,皮膚病患者當心皮膚排毒功能失調,症狀嚴重復發,得不償失。
中醫學理認為,立冬氣溫偏低,損及人體內陽氣,,所以身體手腳會怕冷,腎氣虛者甚至發生肚冷、胃寒、季節性過敏、膝關節及坐骨神經疼痛。直到「立春」到來,氣候轉暖,人體肝氣升發,症狀才能逐漸緩解。因此從「立冬」到「立春」,因腎氣收斂潛藏,古人習慣進補陽氣,以改善腎氣不足所引起的諸多症狀,也藉由此增加元氣。
聖元中醫診所院長鄭愛蓮醫師表示,一般民眾習慣吃羊肉爐、薑母鴨、麻油雞、藥膳排骨等藥膳進補,但這些市售藥膳不是太油,就太鹹、太辣,且料理所使用的中藥包成分未必適合所有人體質。一旦體質不適合的人吃了,容易上火、嘴破,患有乾癬、異位性皮膚炎等皮膚病的民眾人更需當心,吃錯補品恐會引起症狀大復發。
想冬令進補的民眾,可將自己的健康狀況告知中醫師,請醫師開立個人專屬的進補處方。例如易胃寒的人適合溫補的藥材,不孕症患者體寒易怕冷,也有專門配方改善腎虛,讓子宮不冷、手腳溫暖。即使同樣使用「四物湯」,也可根據個人體質,處方調整為生地或熟地,赤芍或白芍。
民眾拿到個人處方藥包後,可以開水燉煮半小時,取用湯汁燉雞燉排骨,或當做火鍋高湯都很適合。不過,羊肉、鴨肉、牛肉性質熱臊,雖當做進補食材無問題,但建議勿多吃。茹素者可選擇豆腐類材料、生薑、各種青菜、蘿蔔等蔬菜燉成素齋,吃了一樣能達到補身的功效。
鄭院長指出,皮膚病患者由於腎陽虛,肝氣無法疏發以致肺氣不足,皮膚無法開闔排毒。因此,冬令進補時,酒、蝦、蟹不宜入菜,可以多選擇南瓜、山藥、紅豆、生薑、栗子、菱角、薏仁,加速排水腫,也可加入紅棗、枸杞、甘草來增加甜味。
皮膚病民眾因為體內濕痰累積,凝結成脂肪、水腫,唯有透過適合個人體質的溫補食材才能使腎氣足,進一步加速身體代謝能力,把不利人體的濕痰排出體外。
有些人天冷時喜歡喝柚子茶來暖身,但就中醫來看,保養的效果大於補氣。反而陳皮,也就是曬乾處理過的橘子皮,加入料理中才具有利濕消腫及化痰的功效。至於秋冬常見的柿餅,氣喘病人不妨用柿霜燉雞湯、排骨湯,能幫助氣管化痰慢性喘咳,緩解症狀。
鄭愛蓮院長提醒,冬令進補屬於食補,主要供一般民眾保養身體之用,冬令進補應少油膩,一月一到二次即足夠,千萬勿過度,以免補過頭不利健康。如果已經出現疾病症狀,應接受中醫師診斷,服用專門藥物,光靠食補方式並無法有效治癒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