冬季皮膚乾癢老年人首當其衝 中醫指導正確養護及食療
【NOW健康 林郁敏/台北報導】冬天氣溫下降,皮脂腺分泌減少、皮膚容易缺水,再加上體內濕氣代謝不平衡,容易引發各種皮膚問題,尤其北部天氣濕冷,濕疹、汗皰疹、乾癬和冬季乾癢都有可能上身,老年人更是首當其衝,常因免疫力和氣血循環較差,皮膚乾癢抓得傷痕累累的情形也時有所聞。
冬季常見皮膚乾癢 8旬嬤抓癢破皮嚴重紅腫流血
中醫觀點認為,「風、寒、暑、濕、燥、火」是外在病源的6大因素,6淫病邪皆由外而入,與季節氣候、居住環境有關。聖元中醫診所院長鄭愛蓮醫師表示,其中「濕」可分為內濕和外濕,內濕指的是身體內累積過多濕氣,代謝不平衡;外濕則指外在環境濕氣較重,兩者相互影響導致體內的問題由內而外爆發,累積的毒素和垃圾轉由皮膚排出,皮膚自然會發癢,容易引起溼疹和汗皰疹。
此外,皮膚乾癢在冬季也很常見,不分男女,身體愈差、氣血虛弱,皮膚問題也多,不少老人家因皮膚乾癢看診,由於四肢是離身體最遠的部位,血液循環最差,腳部乾癢病例相對多。
鄭愛蓮醫師分享1名80歲老太太個案,患者脖子、腰圍、背部、大腿、手腳等各處癢到抓不停,嚴重甚至紅腫出血,經診斷後發現與氣血循環不良有關,因此建議吃豬牛羊肝、牛肉補血,合併補氣補血藥物並添加止癢藥,叮囑以肥皂清潔患部後搭配外擦中藥及含油脂乳液,約1、2週紅腫消退,不再抓不停,晚上較好入睡,治療約1個多月就完全復原。
皮膚病患首重清潔工作 冬天洗澡保養有一套
鄭愛蓮醫師強調:「不論何種皮膚疾病,皮膚病患第1要件是做好清潔。」許多患者不敢用肥皂清洗,只用清水沖洗或使用沐浴乳,這是錯誤的觀念,毛孔無法徹底清潔易堵塞冒痘、長膿瘡,建議選擇不含皂鹼、優質基底油的肥皂快速輕柔塗抹,切勿用力搓洗患部。
冬天用溫熱水迅速洗淨,洗淨後擦乾上藥,待10至20分鐘吸收,再擦上含油性的保濕乳液,老人家皮膚乾燥或乾癬患者可使用較滋潤的綿羊霜幫助保濕鎖水。每天至少早晚各上藥1次,由於中藥屬於純植物性,藥效維持較短,必須勤快擦藥,才不致影響復原速度。至於冬天若要泡湯可選擇硫磺泉,皮膚敏感短暫幾分鐘就應起身,不能久泡,皮膚疾病則不宜。
此外,鄭愛蓮醫師提醒,衣物應以舒適棉質為主,開暖氣要記得窗戶開隙縫,讓濕冷空氣循環流通,或室內放1杯水,避免室內空氣過度乾燥,睡前並擦上輕油脂的產品。
治療皮膚乾癢中藥外擦內服 食療改善這樣吃
治療皮膚乾癢,通常是以中藥外擦內服,加上補充足夠的蛋奶豆類等營養,可適量食用豬腳或豬皮,增加補充皮膚油脂,或用雞腳、雞胸肉帶皮或雞骨燉湯,1週食用1、2次,可攝取膠質和鈣質,有助改善皮膚問題;血虛的老人家可多食補血補氣的藥膳湯,包括紅棗、當歸、黃耆、炙甘草、人蔘(避開屬性較涼的蔘鬚),或是四神湯(山藥、茯苓、薏仁、蓮子)助健脾利濕。
鄭愛蓮醫師補充說明,當歸易苦,燉湯時不要放多、1片即可,人蔘也適量,紅棗約5至10顆,食用過多紅棗容易產生脹氣,應視情況酌量之,也可用桂圓乾取代紅棗甘甜味,不過量也不宜過多,補血但易上火。皮膚乾癢者無飲食忌諱,但若是濕疹、汗皰疹、異位性皮膚炎或乾癬等皮膚疾病患者,就必須嚴格忌口,以防病情加重。
# 首圖來源/ingimage